在欧美央行已经大幅加息之后,日本央行货币政策虽然仍旧行进在宽松道路上,但其力度已明显转入温和阶段。在上周日本央行最近一次利率会议上,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在发布会上表示:“要尽可能大范围审查(过去25年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及副作用”,并提示“审查并不能和立即修正政策联系起来”。他说,即使在政策评估期间,“如果有必要,也会适时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资料图】
2013年以来,作为“安倍经济学”的一部分,日本实施了超宽松货币政策,但其政策效果一直备受质疑。在日本经济表现低迷且通胀不断走高之下,长达10年的“黑田东彦”时代终于画上句号;其接任者植田和男可能会给日本央行带来新的变动。一方面,在欧美央行大幅加息导致利差扩大之下,日本央行不得不为日后的货币政策正常化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以避免其退出过程过于仓促和慌乱;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年内衰退预期加重且紧缩步伐放缓,日本央行也得以获得更多的喘息之机,以更好地寻找调整货币政策的最佳时点。
货币宽松仍是主调
上周,日本央行公布议息会议的结果,将基准利率维持在历史低点负0.1%,将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标维持在零附近,继续在每个工作日以固定利率购买10年期日本国债。日本央行以9:0的投票结果通过利率决议。日本央行在货币政策的声明中表示,将继续实施量化和质化货币宽松政策(QQE)和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旨在实现价格稳定的目标。日本央行将继续保持融资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并将毫不犹豫地在必要时采取额外的宽松措施。
对比欧美央行,日本央行在通胀方面远非焦虑。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日本去除生鲜食品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已连续12个月超过2%。在上周利率会议后发布的展望报告中,日本央行将2023财年去除生鲜食品的核心CPI同比涨幅预期从1月的1.6%提高到1.8%,将2024财年去除生鲜食品的核心CPI同比涨幅预期从1.8%提高到2.0%,同时预测2025财年涨幅为1.6%。植田和男则表示,日本目前面临的成本推升型通胀2月起明显回落,下半年,通胀率有可能重回2%以下。同时,日本央行下调2023财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预期至1.4%,此前预期为1.7%。
在3月黑田东彦任内最后一次利率会议上,日本央行选择按兵不动,并推迟改变其有争议的债券收益率控制政策,其给予植田和男更多政策选择空间的意图十分明显。目前,各界对黑田东彦以及安倍经济学的评价不一。客观而言,安倍经济学实施后确实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2013年开始日本经济持续温和回升,资产价格也逐步回暖。不过,安倍经济学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安倍上任后至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前,日本经济虽未出现明显衰退,但整体经济增速仍低于全球金融危机前;另一方面,尽管安倍经济学初步扭转了日本长期通缩的趋势,但其所设定的2%的通胀目标并未实现。总的来看,虽然安倍经济学或许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成功”仍相差甚远。而黑田东彦长期坚持的负利率政策使银行利润紧张并扭曲了市场功能,更是成为市场人士抨击的焦点。
退出货币宽松或难一蹴而就
尽管许多投资者预计,当植田和男4月上任后,日本央行可能会开启逐步退出货币宽松政策的“大幕”,调整YCC将是首要政策选择。不过,截至目前,植田和男在维持超级宽松货币政策立场上并未动摇。“核心消费者通胀率目前在3%左右,在本财年下半年可能会放缓至2%以下。”植田和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将维持目前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实现可持续和稳定的2%的通胀。”
但他的措辞和立场相较黑田东彦更趋温和。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例会上日本央行取消了利率相关前瞻指引,和此前货币政策声明对比,“短期和长期政策利率将维持在目前或更低的水平”的表述被删除。此外,日本央行表示将对宽松货币政策展开全面评估。“自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经济陷入通货紧缩以来,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实现价格稳定一直是一个挑战。在这期间,日本央行实施了各种货币宽松措施。这些措施与日本的经济活动、价格和金融部门的广泛领域相互作用并产生影响。因此,日本央行已经决定对货币政策进行一次广泛的审查,计划的时间框架大约为一年到一年半时间。”日本央行在货币政策声明中表示。
在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及在审查过程中是否可能改变宽松货币政策时,植田和男表示,在这一年半中,如果需要改变政策会在每次政策会议上讨论,并在必要时实施。目前的判断是,基本通胀率没有持续稳定地达到2%,但在这一年半期间,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自然会有相应的政策变化。
综合来看,在欧美央行已经放缓加息步伐且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加大的背景下,植田和男短期内可能没有太大的必要去对当前货币政策进行大调整,保持静观其变的温和宽松立场或是最佳选择。一是日本通胀数据仍未让日本决策者安心,日本央行仍需对此保持关注;二是从金融稳定的角度来看,美联储和欧洲央行激进加息带来的硅谷银行风波,也在警示过快逆转货币政策存在着巨大风险。因此,日本央行对YCC政策的任何重大转变,都需要考虑经济、价格和市场因素,不能操之过急。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