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友说我的打呼声实在太大声了,晚上吵得他们总是睡不好……”近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鼾症门诊,大学生小罗(化名)陈述了自己的苦恼。耳鼻喉科陈仁辉副教授通过问诊和检查后,发现小罗鼾声扰人背后还隐藏了大问题——夜间睡眠时频发阻塞性呼吸暂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可导致心血管、大脑中枢系统功能紊乱。
为了治好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陈仁辉副教授为小罗实施了3D打印个体化颏截骨颏结节前徙术。术后一个多月随访,小罗的AH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从术前每小时14次下降到每小时1次,睡觉时也终于不再打鼾了。
舌头堵住呼吸,睡觉每5分钟被“强行唤醒”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陈仁辉副教授介绍,小罗由于自幼经常鼻塞,习惯张口呼吸,导致下颌发育不良、下颌后缩。短小的下颌导致未能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下舌头,舌头高耸,因此睡眠时舌头向后倒伏、堵塞咽腔,导致上气道阻塞。
“通过多导睡眠图、睡眠内镜检查和头影测量等,我们发现小罗夜间睡眠时频发阻塞性呼吸暂停。”陈仁辉副教授指出,睡眠时大脑呼吸中枢感受及输出均较清醒时减弱,通气量降低。而上气道阻塞可引起原本不充裕的通气量进一步减少,导致呼吸暂停和低通气频发。小罗AH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为14次每小时,等于每4-5分钟发生一次超过10秒的呼吸暂停。每个呼吸暂停后紧跟着激烈的胸腹呼吸肌收缩、胸腔负压的急剧变化,周而复始可导致心血管、大脑中枢系统功能紊乱。
此外,呼吸暂停后的微觉醒,可破坏患者夜间正常睡眠,等于每睡几分钟就被人唤醒一次,深度睡眠极度减少,夜间得不到充分的休养,日间瞌睡连连,影响日间工作效率,严重者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将缩进去的下巴“拉出来”,不仅治病还提升颜值!
陈仁辉副教授提到,针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常规施行悬雍垂腭咽成型术,英文简写为UPPP术。但UPPP术主要纠正软腭平面的堵塞,对于小罗这种合并软腭和舌根多平面堵塞的患者往往效果不佳。针对小陈这种合并下颌后缩、颌骨发育不良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在科主任黄晓明教授的带领下,自2021年开展3D打印个体化颏截骨颏结节前徙术。
颏结节是下颌骨正中靠下方的一块骨头,其内侧颏棘为颏舌肌起点,而颏舌肌是人体咽腔最重要的扩大气道肌肉之一。“通过截断颏骨,并将颏结节向前牵拉,固定在下颌骨表面,既起到扩大舌根后方的气道,也起到绷紧颏舌肌的作用,避免睡眠时因舌根后坠引起的呼吸暂停。”陈仁辉副教授说道。
图1:红色标记颏舌肌,睡眠仰卧时舌根后坠堵塞气道。深黄色为经鼻气道,浅黄色为经口气道。(陈仁辉副教授手绘图)
小罗听取了陈仁辉副教授的建议,术前先行下颌骨CT检查,通过三维重建,制备了个体化定制的手术导板,规划好下颌骨截骨的位置及形态,把需要牵引的颏舌肌及舌骨下肌群的起始点包含在颏结节里,同时避免损伤牙根及颏神经。
图2:术前CT定位
图3:术前精准定位颏截骨范围
图4:模拟颏前徙后颌骨形态,颏结节前移1厘米
图5:3D打印的手术导板
通过详细的术前计划,3月1日,陈仁辉副教授为小罗顺利完成颏截骨颏结节前徙术。术后一个多月随访,小罗的AHI从术前每小时14次下降到每小时1次,深度睡眠的比例较术前有明显提升,达到正常人水平。
同时,颏前徙后小罗的下巴翘了,恢复下颌曲线,短下颌畸形得到纠正,人也显得更加精神帅气。
图6:颏结节前徙术后下巴形态
陈仁辉副教授指出,颏截骨颏结节前徙术是一种选择性技术,主要针对短下颌或下颌后缩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
“我国南方地区下颌发育不良而导致下颌后缩、下颌逆时针转向的患者并不少见,是导致舌根平面堵塞的常见病因。”陈仁辉副教授建议,对于短下颌合并睡觉打鼾、呼吸暂停的患者,可到耳鼻喉科鼾症门诊进行咨询治疗。
专家简介
陈仁辉,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科咽喉头颈专科副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访问学者。学术任职:中国医促会肿瘤整形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青年学组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外科专委会委员。学术专长:1、咽喉头颈肿瘤喉功能保留外科及综合治疗;2、鼾症个体化外科及综合治疗;3、嗓音及喉显微外科;4、颈部无疤痕的内镜甲状腺及涎腺外科;5、喉气管狭窄的喉功能重建外科。
关键词: